「希望透過學習這篇《攝頌》,
幫助我們迅速地把道次第的內涵串習一遍,
作為我們馬上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很重要的前行。」
— 真如老師
「希望透過學習這篇《攝頌》,
幫助我們迅速地把道次第的內涵串習一遍,
作為我們馬上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
很重要的前行。」
— 真如老師
今年妙音之日,
讓我們跟著真如老師,
一起將道次第再熟悉一次吧!
活動參與說明
耶!為什麼要學《道次第略義》啊?
👉🏻 點擊前往了解
要開始學習了,第一步會是什麼呢?
👉🏻 點擊前往了解
頂禮了佛陀,接著再頂禮傳承祖師們,還有最重要的…
👉🏻 點擊前往了解
許願、許願,誰來讓我的願望實現啊!
⭐️ 點此許願去
啊!有這麼大好處,我怎麼不知道!
👉🏻 點擊前往了解
一部道次第居然匯集了佛陀所有言教!這代表了……?
👉🏻 點擊前往了解
根本顧好,才有未來可言,修行人的根本是?
👉🏻 點擊前往了解
宗大師說我們現今的人身比如意寶還要珍貴,到底是珍貴在哪裡啊?
👉🏻 點擊前往了解
這一生有一個一定要先想過的事情,那是......?
👉🏻 點擊前往了解
生命會一直延續下去,這時候就有一個絕端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 點擊前往了解有人問,心歸何處?你覺得呢?
👉🏻 點擊前往了解
有一種東西會像影子一樣,一直跟著我喔,那是?
👉🏻 點擊前往了解
輪迴的病要請佛陀來看,看了之後,佛陀說?
👉🏻 點擊前往了解
能夠走進大乘的那扇大門,就是菩提心,為什麼是菩提心呢?
👉🏻 點擊前往了解
聽說我的心上有一個叫"慳吝"的結?哎呀!能解開嗎?
👉🏻 點擊前往了解
據說,有一種水能洗掉惡行、還有一種光可以除去心上的憂惱,那是什麼啊?
👉🏻 點擊前往了解
戰爭、疾病、氣候變化……,如果我有一件刀槍不入、疾病不侵、抗寒又抗熱的防護服,那該有多好!
來來來,跟您介紹一件比這個更厲害的防護服!
👉🏻 點擊前往了解
聽說有一種修法,會讓我越修越高興、越修越高興,那是什麼呢?
👉🏻 點擊前往了解
啊!自古以來都說我們的心像猴子、馬一樣不受控制,想掙脫這個定律、自由地掌控自己的心嗎?一定要來聽聽這一段。
👉🏻 點擊前往了解
讓這麼多人都嚮往、追求的般若智慧,到底好在哪啊?讓這麼多人心馳神往!
👉🏻 點擊前往了解
哇!終於來到道次第最後一站了,這裡面有什麼關鍵秘訣呢?提早知道就可以提早準備喔!
👉🏻 點擊前往了解
最後最後,還有什麼叮嚀呢!超級重要,一定要認真放在心上!
👉🏻 點擊前往了解
01
串一遍道次第
耶!為什麼要學《道次第略義》啊?
【《道次第略義淺釋》1講 00:39~02:11 】
【 手抄 】
《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是宗大師用了四十五個偈頌完整地宣說了道次第的內涵,所以稱為《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簡稱《道次第略義》或者《道次第攝義》。宗大師寫了廣、中、略三本菩提道次的論典,廣本大家都知道,就是我們學了很多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本就是《菩提道次第略論》,略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
由於師父的深恩,我們能夠在這一生幸運地學到宗大師教法!寺院的很多法師從一開始學到現在,大概是十七年的時間,茹苦含辛地學完了五大論第一輪,並且有些法師開始教,所以是非常不容易的學習歷程。也非常感謝譯經院的法師,能把《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幾本對於《攝頌》的解釋都翻譯出來了。希望透過學習這篇《攝頌》,幫助我們迅速地把道次第的內涵,注意喔!把道次第的內涵串習一遍,作為我們馬上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很重要的前行。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1/)
02
皈敬佛陀
要開始學習了,第一步會是什麼呢?
03
皈敬善知識
頂禮了佛陀,接著再頂禮傳承祖師們,還有最重要的…...
【《道次第略義淺釋》2講 09:22~11:25 】
【 手抄 】
遍視無央至言目 賢種趣脫最勝津
悲動巧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這一偈很顯然是禮讚善知識們。那麼善知識具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是觀見廣大、無餘勝者一切至言所有心要的──注意──獨一眼目,是令具足勝乘種姓善緣的所化機,前往解脫與一切智智之地的最勝渡口。他們受到大悲心所撼動,是什麼樣的大悲心?就是想要現前和究竟饒益希求解脫者的這個大悲心。受到這樣的大悲心所撼動,以善巧引導所化機的善妙事業善為開顯,恭敬頂禮這樣的大善知識!這裡舉了洛札虛空幢、至尊法依賢、無等仁達瓦等上師正士。
有的善知識也解釋,「遍視無央至言目」這一句顯示了甚深空性與證達空性的甚深道次;「賢種趣脫最勝津」這一句顯示了什麼?廣大的道次。「遍視無央至言目」的「眼目」是指空性,它與一切法的空性體性是無別的。在還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我們無法了解一切諸法的實相,無法從輪迴中解脫,也無法證達世俗。儘管──注意──眼睛就是眼窩裡的一個眼睛,但是它卻可以看到遼闊,看到山嶽、房舍等各種不一樣的事物;同樣地,證達空性的智慧也能夠觀見一切法的實相。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2/)
04
滿願寶
許願、許願,誰來讓我的願望實現啊!
【《道次第略義淺釋》3講 02:16~04:25 】
【 手抄 】
遍滿眾生希願故 是為教授寶中王
集千妙論江河故 亦是具德善說海
這一偈是在講什麼呢?這一偈有沒有發現是在讚美,讚美什麼?是在宣說此論的殊勝。那麼這個從贍部洲一切智者的頂嚴,美譽飛幡飄揚於三地的二大車軌,也就是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所傳來的教授,像什麼?就像如意寶王一樣啊!那如意寶王是什麼?其實就是你對它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叫如意──如我們的意!那三士夫是要什麼呢?無論三士夫種姓任何一種所化機的眾生,各自希求著什麼?現前增上生──一生比一生好,或者究竟決定勝──解脫還有一切智智的佛果位。《菩提道次第》就像這個如意寶王一樣,都能夠順應希求者各自的勝解,無餘地成滿他們的希願,也就是我們的希願。所以就像如意寶王能夠成滿眾生財富的追求一般,這個教授能夠成滿希求善行者對於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熱烈渴望與追求。
像不是有個聚寶盆,你對它說:啊!我要金條。聽說那聚寶盆就會生出金條,你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所以說聚寶盆。對於三士夫的希求,這裡邊的教授寶中王的道次第,就可以像聚寶盆一樣圓滿我們對於果位的希求。那麼成滿希願的方式是什麼呢?是藉由修持這個教授的內涵,注意!是修持這個教授的內涵,然後才能夠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3/)
05
道次第殊勝
啊!有這麼大好處,我怎麼不知道!
【《道次第略義淺釋》3講 10:13~12:26 】
【 手抄 】
第二個就是,依靠道次第的教授能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注意喔!那裡邊有四個字叫「一切聖言」,一切聖言不是指對手掌大小般的這樣一點經函獲得了定解,而是對佛陀所說的一切至言獲得了定解。這個道次第的教授中總攝了八萬四千法蘊的內涵,注意喔!總攝了八萬四千法蘊的內涵,從親近善知識軌理開始,一直到哪裡──我們馬上就要學習毗缽舍那了──到止觀之間道的扼要。對於其中需要止住修的法類要怎麼辦?當然進行止住修啦!那需要觀修的法類呢?要以別別觀察的智慧進行觀擇。所以他把這個收攝為修持道次第而作引導,並且將一切至言現為調伏所化機相續中煩惱的教授,透過善知識的口訣,注意喔!能輕鬆地──注意這個「輕鬆地」──將一切經論現為教授,證得佛語與釋論的關鍵扼要,而生起將經論執為最勝教授的定解。這個學的人,生起了將經論執為最勝教授的定解。什麼教授?什麼最勝教授?就是你求增上生、決定勝果位,這是最殊勝的所依靠的。
這是什麼?這是第二種殊勝。第二種殊勝是什麼?「一切至言現為教授殊勝」。怎麼獲得一切至言現為教授殊勝呢?這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寶中王它具備的殊勝,讓學的人努力學會變成這樣。有沒有很高興?應該很歡喜。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3/)
06
攝集一切至言
一部道次第居然匯集了佛陀所有言教!這代表了……?
【《道次第略義淺釋》4講 08:31~10:15 】
【 手抄 】
所以希求妙行的人們,對於這個教授縱然僅僅──注意喔──縱然僅僅最低下限只有一座,也應當非常精確地講說與聽聞。講聞這個教授,哪怕是僅僅講說一座,或者聽聞一座,就能夠匯集講說與聽聞正法的廣大利益!
現在我們是不是呢?那看我們發心是不是,如果發心、聽聞軌理做得很好,就能攝集講說、聽聞八萬四千正法蘊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我們現在一起學習是不是賺到了?
大師特別叮嚀我們,說:「應思惟」、應思惟,就是我們一定要去思惟講聞道次第的殊勝利益。無論是說法者還是聽法者,只要以良善的動機、以殊勝的動機,來講說、聽聞道次第的內涵,哪怕講說、聽聞的時間──注意──只有一座,講聞正法──講和聞正法所產生的利益也是難以想像的不可思議地多,我們是無法知道有多多的!有沒有很開心啊?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4/)
07
依師軌理
根本顧好,才有未來可言,修行人的根本是?
【《道次第略義淺釋》5講 01:27~03:26 】
【 手抄 】
最初提到從親近善知識軌理開始,能夠善為匯聚道的緣起根本就是親近知識軌理。親近知識軌理,必須要透過意樂和加行兩者精進地依止善知識,因為一切功德都是透過依止善知識而出生的。就像過去那些了不起的成就者,那洛巴尊者、種敦巴尊者,還有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是一樣的,他們走過的、在人世間示現的這一生。
如果能夠如理地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識,即使是智慧鈍劣的弟子都能夠生起許多的功德,那更何況是智慧明利的弟子呢?因此,如果能夠堅固親近善知識軌理,就是堅固一切道體;能夠堅固親近善知識軌理,就是堅固道的根本,這對自己做為一個修行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個也是所有先輩的上師們再再、再再、再再宣說的。我們一起聽了很多開示,也可以從很多上師的開示裡聽到這個非常重要的教誡。
所以希求妙行的人們,必須要透過意樂,意樂是什麼?也就是信心啊!然後加行,這個加行就是修恭敬啊!以及它的力度或者說它的高度,是縱然捨命也必須依教奉行的方式,來依止道的根本──善知識。因為成辦一切此生的安樂還有後世的增上生,乃至決定勝,都要依於善知識。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5/)
08
暇身義大
宗大師說我們現今的人身比如意寶還要珍貴,到底是珍貴在哪裡啊?
【《道次第略義淺釋》6講 03:31~06:26 】
【 手抄 】
而我們的身體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對身體的本質而言,這個身體是不淨的,那這樣的不淨物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呢?這時候我們必須更進一步地思惟: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我能夠用這個人身完成什麼事情?仔細地思惟之後,簡單地我們可以歸類於現前、究竟當中:以現前的角度來說,透過當下我們獲得的人身,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並且再次獲得善趣的人天果位;以究竟的角度來說,透過人身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甚至圓滿的佛果。所以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從現前、究竟的角度來說,它的意義是非凡的。
甚至當下的任何一個剎那,我們所獲得的人身都能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早晨的時候我們可以花個幾分鐘去思惟法義──思惟暇滿、無常、親近善知識勝利,甚至可以思惟慈悲心、菩提心。當下我們去思惟這些善法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呈現出調柔的、收攝的狀態,這都是我們獲得了人身才能夠成辦的事情,因為人身的這個思考非常厲害。這個人身是不太容易得到的,在得到了它之後,我們能夠成辦解脫,甚至成辦無上菩提,往近了說還可以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注意!這都是我們透過這個所依、透過努力能夠做到的,這個人身可以幫我們拿到這個果位。
這要是再去對比的話,縱使我們有再多、再多的世間的如意寶,其實它能夠讓我們來世不墮落惡趣嗎?它是不能的。甚至在這個世間擁有如意寶的比如說那些看不見的龍王們,牠們住的地方就算是如意寶打造的,牠們所坐的墊子是如意寶做成的,但是牠們獲得的身軀卻是惡趣的身軀,縱使身邊有再多的如意寶、過得再富裕,但是牠們沒有辦法脫離惡趣而獲得人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下我們現在獲得這個人身是具有相當的意義,非常非常難得!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6/)
09
念死
這一生有一個一定要先想過的事情,那是......?
【《道次第略義淺釋》7講 00:15~02:53 】
【 手抄 】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皈依極堅固 終不毀犯其學處
透過思惟三根本,哪三個根本?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經過思考這些生起一種決斷,這個決斷是什麼呢?就是:我必須修持正法。從什麼時候開始修呢?當下就要開始修持。
在思惟之後我們會有一種確定感,就是這一生最終一定會面臨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死亡。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遭遇到很多活著的時候不會遇到的各種心態,和身體變化的狀況。但是現在我們要談的是──死之後到底有沒有來生?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生命並不像是燈火一樣,滅了之後就什麼都不存在了。說「一死了之」,實際上是了不了的,它必須繼續、繼續地投生。所以生命的本質跟燈火是不一樣的,燈火雖然能夠照亮外境,但是燈火沒有辦法了解外境;可是我們的心有清晰、明了的體性,它能夠明了外境。
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的心識不斷地相續,注意喔!不斷地相續,從過去、到現在,向未來去,從來沒有斷滅過。斷滅就是滅掉,沒有了!所以我們在輪迴中不斷地重複經歷了什麼?出生、長大、老、死亡,然後再出生、再老、病、死亡,這樣。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喔!其他的有情,甚至是一切輪迴中的有情都是這樣的,要經歷生、老、病、死。今生的死亡到來之後,一定會再次地投生,前往什麼地方去?前往來世去了。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7/)
10
惡趣苦
生命會一直延續下去,這時候就有一個絕端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道次第略義淺釋》8講 00:00~02:13 】
【 手抄 】
既然前後世是存在的,我們就要認真地思考,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了不了!死後不會結束,因為心識它會延續下去,它就是一個延續,我們不了解這個延續就會認為它停了,又有一個重新的開始,它其實就按著它的延續性在延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會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擺在眼前,就是死後去哪裡?到底會去哪裡?所以就提到了投生之處,我們死後的投生之處有多少種選擇呢?大概有兩種,善趣跟惡趣之外,就沒有其他地方了。
在投生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自由地選擇投生的地點呢?不一定是可以的。而這一切由什麼決定啊?就看我們所造的業,善業就讓我們投生善趣,惡業就會讓我們投生惡趣。我們會投生到善趣還是會投生惡趣中,這一點我們是沒法自主的,而是什麼?隨業漂流、隨業流轉,死後難以保證絕對不會墮落惡趣。如果來世會墮落惡趣之中,那是什麼樣的光景呢?就要忍受饑寒交迫,還要忍受饑渴尋求、愚昧痴啞、弱肉強食等等,無量的在人道我們可能想都想不到的那些痛苦、體會不到的痛苦,這些痛苦都是我們難以忍受的。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8/)
11
皈依
有人問,心歸何處?你覺得呢?
【《道次第略義淺釋》8講 04:53~07:20 】
【 手抄 】
再問大家:誰能從三惡趣的痛苦中救拔我們呢?誰有這樣的實力?誰有這樣的心?誰有這樣的能力?唯有三寶是能從惡趣中救護我們的皈依處,可以想像這是何等地珍貴和難遇啊!所以必須將佛陀執為導師、將法執為正皈依處、將僧伽執為修行的助伴,至心地皈依三寶。那麼怎麼皈依三寶呢?必須透過了解三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深信三寶具有從輪迴與惡趣的痛苦中救護我們的能力,對三寶生起真實依仰的心。確定三寶具有從怖畏中救護我們的力量之後,為了得到救護,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一定要修學皈依三寶的學處,並且不要讓共通與不共的學處有所虧損。
能從惡趣的怖畏中救護我們的依怙只有三寶,所以必須要把心放在哪裡?把心的寄託放在三寶,他是沒有欺誑的殊勝皈依處,一定要執為皈依處。就是你這顆心,有人說心歸何處?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呀!所以一定要用最強猛、恆常的精進來依止三寶,並且如理地修學皈依學處。雖然初學者現階段必須將在相續中已經成就的三寶執為皈依,但主要、真實的皈依是什麼呢?是自己的相續中未來將會成就的三寶──未來一旦獲得了佛果,那在我們心中就出現真正的佛寶,就能從一切輪迴與惡趣的怖畏中解脫;佛陀心中的滅諦與道諦就是最究竟的法寶;那佛陀本身是不是僧寶?對!佛陀本身也是僧寶。
只有皈依三寶的心夠不夠呢?至心地皈依之後,還必須要持守皈依學處。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8/)
12
修善斷惡
有一種東西會像影子一樣,一直跟著我喔,那是?
【《道次第略義淺釋》9講 03:31~04:25 】
【 手抄 】
我們必須不斷地思惟:如果我造作十種惡業,來世就會墮入惡趣受苦;如果我遮止十種惡業,奉行十善,來世就能夠投生善趣。所以在我們的心中還沒有生起滅諦與道諦的功德之前,斷十惡的律儀是我們的正皈依,也是我們最主要修學的內涵。因為透過斷十惡的律儀,讓我們來生能夠不墮惡趣,能夠投生在善趣。所以每天觀察三業不是白練的,它後面那個結果是非常殊勝的。藉由不斷地思惟業果的道理,對於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更進一步修學皈依的學處。在眾多的皈依學處當中──再說一遍──斷十惡的律儀是最重要的!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09/)
13
共中士道
輪迴的病要請佛陀來看,看了之後,佛陀說?
【《道次第略義淺釋》10講 04:45~07:02 】
【 手抄 】
打個譬喻,就像我們生病,一定要了解病症、病因以後,才能確定要服什麼藥,所以就要請醫生來看,我們自己不知道。輪迴的病就請佛陀來看,大醫王!佛陀看了,就告訴我們必須透過思惟苦諦的內涵,才能生起真實希求解脫的心,脫離輪迴這個心要生起來,並且還要了知如何斷除輪迴根本的方法才行。
在見到輪迴中有生、老、病、死,以及憂惱、愁嘆、不悅意、冷熱、鬥爭等等的痛苦以後,必須生起視三有如火坑,想要從三有中出離的強猛厭離心。那麼了解是什麼將我們繫縛在輪迴裡呢?了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在輪迴中流轉、繫縛我們在輪迴中的因,有什麼呀?有兩個元凶:業及煩惱。那麼,在這二者當中,哪一個是最可惡的、最主要的呢?在業、惑兩者當中,注意!是煩惱,一旦有煩惱,就會繫縛於生死。單純的業並不會繫縛於輪迴,雖然阿羅漢的心中還是有過去造下的無量的業,但由於阿羅漢已經斷除煩惱了,所以他不會受生。譬如即使有成堆的乾燥種子,然而沒有濕潤等等這樣的因緣的話,就不可能長出苗芽;反過來,一旦具備了發芽的因緣,就會長出苗芽。同樣地,沒有業,但是有煩惱的話,也會由於煩惱的力量在剎那間造業,所以煩惱是生死的主因!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0/)
14
菩提心
能夠走進大乘的那扇大門就是菩提心,為什麼是菩提心呢?
【《道次第略義淺釋》11講 00:23~03:23 】
【 手抄 】
大乘道柱為發心 諸宏偉行根本依
遍轉二資如點金 攝無邊善為福藏
佛子勇士明此已 以勝寶心為修要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兩個偈子,其實是在宣說修菩提心。那麼就要談到大乘發心,大乘發心就像殊勝道的梁柱一樣,是一切偉大菩薩行──六度啊、四攝等等美好功德的出生處,也是安住處,也是增長的根本與所依。大師在這裡用「根本」與「依」來形容,也開示了菩提心是進入大乘道的什麼呀?那個莊嚴的大門,所以大乘行者一定要發起世俗菩提心。具有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不具有菩提心會怎樣?即使具有其他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也不能算是大乘人。所以菩提心就像大乘的梁柱一樣,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是一個大廈,它會撐起整個大廈的骨架。菩薩之所以能夠行持種種難行的菩薩行,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菩提心。所以對菩薩而言,行菩薩行就不會是很困難的事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以前討論到菩提心的時候,有一些同學就會覺得:哇!菩提心是很困難的,菩薩所做的那些偉大的布施等等都是很困難的!但是有了動力,我們會覺得某一些人在世間成辦一些事情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他的動力是什麼?比如說有的人把醫學學得非常地精湛,原因就是他媽媽生病了,他想要救他母親。所以他的動力可能是這件事難不難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這個「根本依」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要蓋一棟樓房,一開始是不是地基很重要?相同地,菩薩之所以能夠行廣大難行的菩薩行,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他心中要擁有一顆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1/)
15
布施度
聽說我的心上有一個叫「慳吝」的結?哎呀!能解開嗎?
【《道次第略義淺釋》12講 00:56~02:50 】
【 手抄 】
提到布施度,師父以前講過,說一個人要想做一件事情,前面要有個拉力、後面有個推力,前面那個拉力是什麼呢?就是做這件事的勝利。那麼怎麼樣勸發大家修布施呢?這個菩薩怎麼樣能夠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布施呢?首先一定要談到布施有什麼樣的利益。在世間有很多眾生缺乏衣食,受著貧困的痛苦,菩薩就透過將身、財、受用等等施予眾生做布施,能夠成滿這些眾生的心願,所以布施就像摩尼寶一樣珍貴──摩尼寶就是如意寶,布施就像如意寶一般珍貴。菩薩在受持行心律儀之後,要受戒、受菩薩戒,受持之後必須學習菩薩行,在六度中,布施是最殊勝的成滿眾生希願的方法。
由於斷除了對財物等等的耽著,所以布施是斬斷慳吝密結的最勝的寶劍。現在對我們這樣的人,有時候要廣行布施可能還是有難度,但如果能夠隨分隨力地先從一少部分、力所能及的地方開始布施,《廣論》說最慳貪的人都可以練──從黃菜葉,布施一個菜葉可以吧?綠的都捨不得,那你從黃的布施可以吧?它的次第已經拉到這樣。如果你天天練的話,將來值遇上師的時候,就能夠鬆綁慳吝的密結。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2/)
16
持戒度
據說,有一種水能洗掉惡行、還有一種光可以除去心上的憂惱,那是什麼啊?
【《道次第略義淺釋》13講 01:29~03:47 】
【 手抄 】
戒律又像什麼?如果「戒是洗滌惡行水」,用水來形容戒律的話,就是它能夠把我們三業汙垢的東西洗淨,所以它的力道是滿強的。像我們有什麼東西髒了就用水洗,每天都有洗臉、洗手,衣服都用水洗。
接著說戒律就像月光一樣,能夠消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的熱惱,當眾生由於煩惱而感到熱惱的時候,戒律就像一輪清涼的明月,能去除眾生心中的熱惱。透過持戒防範身、語,更進一步能夠遮止心中的煩惱。我們之所以會在身、口上造惡業,是因為什麼?因為自己心裡痛苦對不對?那個痛苦有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有煩惱,之所以會去傷害別人,是因為心中有瞋恚在作祟。所以我們一開始如果透過持戒來防範身、語的行為,更進一步就讓我們心中的煩惱減輕,去除心中的熱惱。
比如說如果我們天天心裡邊記恨別人,那個人可能對我們做了非常不利的事,如果天天記恨的話,記恨到後來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日子都像地獄一般,就因為你碰到了一個所謂的怨家或仇人。可是如果受持了菩薩律儀,菩薩律就告訴你是不能懷有這樣的瞋念的,沒有什麼其他理由,就一個理由──要持戒!要持戒,你就不能過得那麼痛苦,天天記恨別人就不能持戒了。所以理由非常簡單,就是不能計較,計較會犯戒!那這樣會不會很簡單?不然你要用多大的力度去原諒你的怨家或者你的仇人?
你會不在乎他對自己所做的傷害,就是他對自己所做的傷害這件事已經變輕了,為什麼?因為戒律太重了!我不要因為我心裡忍不過去就去犯戒。所以一個菩薩想要好好持戒的時候,就持戒這一條理由,就不敢去熱惱了,因為再熱惱會犯戒。那不熱惱了,誰便宜了呢?肯定是他自己呀!他自己慢慢就都理順了,還很開心,就當做忍辱的資糧了。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3/)
17
忍辱度
戰爭、疾病、氣候變化……,如果我有一件刀槍不入、疾病不侵、抗寒又抗熱的防護服,那該有多好!來來來,跟您介紹一件比這個更厲害的防護服!
18
精進度
聽說有一種修法,會讓我越修越高興、越修越高興,那是什麼呢?
【《道次第略義淺釋》15講 00:23~02:20 】
【 手抄 】
若擐精進不退鎧 教證德增如初月
一切威儀具義利 隨所作事如意成
如是知已佛陀子 發大精進遣懈怠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到什麼了?到精進了,對吧!這兩個偈子是在宣說精進度。所謂的「精進」是什麼意思啊?你們會答嗎?《入行論》說:「進謂勇於善。」所以精進就是對善法心生踴躍歡喜。這個踴躍歡喜行善不是指別人逼迫我們,或者不得已然後去做;內心沒有一點點不情願的感覺,反而是內心裡躍躍欲試。如果再形容一下,可能有一些很強烈的興奮感:「啊!要做善事了,趕快、趕快!」就是那種全部的歡喜。有的時候那種歡喜好像從頭部充盈到腳部,這個人走路都像一陣風一樣。有聽過人逢喜事精神爽嗎?他的那個力氣都覺得很充足,因為高興嘛!所以精進就是指我們在修善的時候,內心對於所行持的善法那種歡喜的程度;感到歡喜還不行,是踴躍地歡喜!所以修到精進度應該是很開心的,因為越來越高興。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5/)
19
靜慮度
啊!自古以來都說我們的心像猴子、馬一樣不受控制,想掙脫這個定律、自由地掌控自己的心嗎?一定要來聽聽這一段。
【《道次第略義淺釋》15講 06:25~07:50 】
【 手抄 】
靜慮調心如輪王 止則不動如山嶽
放則遍趣善所緣 引大身心堪能樂
如是知已瑜伽王 摧散亂敵常修定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很顯然這兩個偈子說到哪個度了?靜慮度。所謂的「靜慮」,是指我們的心能夠專注地安住在某一個善所緣上。而專注地在所緣上的靜慮,就像隨心所欲的轉輪王能統御他的子民;相同地,透過修持靜慮,我們能夠掌控什麼呀?掌控那個心猿意馬的心啊!像猿猴一般上躥下跳的這個心,就能夠掌控它了;然後遮止內心的散亂,令心變成堪能。堪能就是心會聽話了,堪能之後做什麼呢?能夠成辦我們想要做的任何的善行,因此靜慮像調御內心的轉輪王一樣。有人說:你要不要修得轉輪王位呀?以為是什麼?以為是要得轉輪王位,其實是要修定。修定就像心的君王一樣,你可以為自己作主,為自心作主。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5/)
20
般若度
讓這麼多人都嚮往、追求的般若智慧,到底是好在哪啊?讓這麼多人心馳神往!
【《道次第略義淺釋》16講 01:19~03:33 】
【 手抄 】
智慧也是拔除三有輪迴根本──無明的道,透過生起證得空性的智慧,能拔除三有的根本、能趣向解脫,是獲得解脫的唯一之門。無明是三有的根本,也就是那個禍根啊!透過證得空性的智慧,能夠去除三有的根本──無明。三有的根本是什麼?無明。那什麼能夠去除這三有的禍根啊?空性的智慧,對吧?斷除了輪迴的根本就能從輪迴中解脫,所以大師說:「拔除三有根本道。」
智慧也是《般若經》等一切至言所歌頌的功德大寶藏,在總體的經典中,尤其是在《般若經》當中,都盛讚智慧是出生一切有寂功德的大寶藏。不管是小乘行者想要獲得解脫,還是大乘行者想要成就一切遍智,證得空性的智慧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大師說:「至言共讚為德藏。」
智慧也被稱譽為除遣愚癡黑暗的最勝明燈,智慧能徹底破除一切罪過的根本。那個根本是什麼?就是愚癡──我們心續裡的愚癡。所以智慧它像明燈吧?最殊勝的明燈,一旦光開始了之後,黑暗就消失,所以是最殊勝的、點亮心燈的智慧之燈。在心中生起了空正見,空正見就像一盞明燈,能夠去除我們內心中最愚癡的黑暗,所以大師說:「名除癡暗第一燈。」你們說供燈了,大家都說天天供燈,你想要供第一燈,還是想要供世間燈?第一燈是什麼?第一燈,你要在心中生起空性的智慧那才能供上,對不對?有沒有勇氣啊?加油!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6/)
21
趣入密乘
哇!終於來到道次第最後一站了,這裡面有什麼關鍵秘訣呢?提早知道就可以提早準備喔!
【《道次第略義淺釋》18講 00:16~03:30 】
【 手抄 】
因果大乘二勝道 所須共道如實生
次依善巧舵手怙 趣入續部廣大海
由依圓滿勝教授 令得暇身具義利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這兩個偈子很顯然是在宣說趣入密乘。我們可以先看前兩句:「因果大乘二勝道,所須共道如實生」,這裡邊的「因」是指什麼呀?就是指波羅蜜多大乘,也就是顯乘,「果」就是指密乘。生起了顯、密兩種殊勝道所共需的這個共通道,什麼樣的共通道?就是《菩提道次第》前面所說的,從親近善知識一直到止觀雙運之間的共通道。那這樣的共通道無論是修學因位波羅蜜多乘,還是修學果位金剛乘,能不能少啊?不能少!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想要成就果位,一定要生起前面道次第的證德,對吧?一定要生起來!
透過依著次第聞、思、修,在自己的心中如實地生起了前面所說的共通道的證德之後,在這個基礎上,接下來應該怎麼修呢?在進入密乘之前,我們必須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大乘善知識。大乘善知識像什麼呢?他就像一位善巧的舵手一樣,為我們指引著航向,帶著我們渡越大海,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對於像善巧的舵手一般的善知識依怙,應該透過此理──比道前基礎的時候所說的依師軌理還要更加超勝的方式,來依止這位具足德相並且善巧密咒的怙主金剛阿闍黎,趣入續部的大海。最先要先受持趣入密咒的大門──四種清淨灌頂,必須先受灌頂才能趣入續部的大海。
進入續部大海以後,必須如理守護受灌頂的時候所承許的誓言與律儀。像常師父還有我的上師們,他們都是非常重視修行必須要持守清淨的誓言與戒律的,因為沒有持戒的基礎的話,絕對不可能有任何成就,而且會破壞佛法。尤其是想要趣入密乘、修持密法,更需要嚴淨地持守所承許的誓言與戒律。這是誰說的啊?是佛陀親口宣說的,也是過去那些祖師們的行誼,我所有的善知識和上師們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對吧?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8/)
22
結義
最後最後,還有什麼叮嚀呢!超級重要喔,一定要認真放在心上。
【《道次第略義淺釋》18講 08:21~11:47 】
【 手抄 】
第四十五偈的前兩句是什麼?迴向。大師祈願造這篇《攝頌》的善業,不是只令一部分的有情,而是能令如虛空般的一切的如母有情,生生世世都與此清淨賢善之道永不分離。我們一定要發願!最後大師說:「瑜伽師我發此願,汝求脫者亦應發。」意思就是說:「勝乘瑜伽師我是如此地發願,追求解脫隨學的你也應當如此發願。」康薩仁波切曾說:在唸誦這個偈頌的時候,要觀想宗大師就坐在自己面前的虛空中,端坐在獅子座蓮花月墊之上,對我們說:「祈願以淺顯易懂的言語宣說勝者歡喜之道的善業,令一切眾生也能不離清淨賢善之道!我如此發願,希求解脫的你也應當這麼發願。」我們在唸誦最後兩句的時候,可以改成:「至尊上師發此願,我求脫者亦應發。」我們也要隨學大師,依著大師的教誨來發願,就像師父所發的願:生生世世學弘清淨圓滿的宗大師教法!
有善知識卓尼名稱講修大師,他也曾說:在這篇《攝頌》中總攝了菩提道次第的扼要,所以我們在課誦的時候,他教我們就要緩緩地唸誦,不要唸得太快;邊唸誦文,邊做什麼呀?內心邊隨文作觀,如理地思惟,就能將道次第的內涵收攝修持。不要僅僅停留在字句上的唸誦,一定要隨文作觀,就是一邊唸、一邊什麼?一邊思惟、一邊想。
宗大師透過自己實修的經驗而撰寫了這篇《攝頌》,宗大師是誰呀?就是文殊,對吧!但是在我們凡夫眾生的眼中,大師還是透過精進地修學,依止文殊菩薩,以不可思議的精進力,最終生起了圓滿的證量,大師的示現是我們應當隨學的。大師在生起證量之後,慈悲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實修道次第,生起證德,對不對?要怎麼修才能夠如量地生起三主要道,乃至顯密的道次第?平時我們應該多看什麼呀?多多地看這個《道次第略義》,或者你聽也行,多聽也行,串啊!在閱讀的過程中,他說在閱讀這篇喔!按照文義去思惟頌文所詮釋的法類,以這樣的方式來串修道次第。在一邊唸誦的時候一邊思惟法義,對於我們要串修道次第,或者在內心當中種下道次第的習氣來說,都有極大的幫助!
( 來源:https://www.amrtf.org/zh-hant/lamrim-condensed-point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