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麼出家人要持缽吃飯呢?
貨真價實的「Buddha Bowl」又是長怎麼樣呢?
快點進來見分曉吧!

佛陀於菩提樹下成佛後,為救渡眾生,跟過去諸佛一樣,以乞食滋養色身,並藉此因緣,讓眾生植福。「往昔諸佛都以缽乞食,我又該用什麼器皿受用施主的齋飯呢?」佛陀忖度之時,四大天王了知佛陀心意,搶先供上四個上妙的金缽,期待佛陀受用。但佛陀持戒嚴謹,認為出家人不宜使用這樣的器皿,便婉拒他們的好意。不放棄的四天王,依次又奉上銀缽、琉璃缽、瑪瑙缽……等名貴的寶缽,卻始終沒有被佛陀接受。直到他們奉上石缽,佛陀才答應受用。

此時佛陀心想,我若只選了其中一個缽,其餘三人便失去植種廣大福田的機會。於是便接下四缽,疊置於左手上,右手以神通力從上往下一按,使四缽合一,成為了堅牢清淨、四際分明的Buddha Bowl!

而依照律儀,石缽唯佛能用,所以僧人們所持的缽,多為陶及鐵兩種材質所造。佛陀當年樹立的「一人一缽」標準,不但能止貪,也是三世諸佛的標幟。

現今的缽,常刻著「如來應量器」的字樣,再再提醒著出家人,不是為了飽腹之慾而吃下這頓百家飯。《華嚴經》〈淨行品〉也說:「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每次的持缽用齋,都需仔細思量自己的修行功德,應量而食啊!

您看過僧人托缽乞食嗎?如果一個出家人空缽而返,該怎麼辦呢?
今日就讓我們透過佛世時代的乞食小故事,繼續深入佛門用餐的內涵吧!

世尊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生了兒子,看相的人說:「這孩子相貌不好,注定一生薄福,取名叫阿保。」他的父母勉強養他到十二歲,便將他趕出家門,自己生活。一天阿保討飯經過,世尊見到他因緣已到,問他是否願意出家,阿保答應後,世尊為他立了法名叫「羅旬踰」。

每次托缽乞食,羅旬踰都是空鉢而返,世尊便要比丘們分出自己的一部分給他。但是比丘們乞到的食物已經不多,還要再分給羅旬踰,實在很辛苦。慈悲的目連尊者便自告奮勇向世尊報名,要跟羅旬踰一組,並深信自己不會落得沒飯吃的地步。

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萬萬沒想到,真的沒有半個人願意供養他們任何一點食物。目連尊者靈機一動,把又累又餓的羅旬踰獨自留在恆河邊,自己用神通飛過了百億國家,想找點食物回來,但還是空缽而返!

最後走投無路的尊者,到了世尊身旁,世尊慈悲地將自己缽中的食物分給他。但正當尊者要再將餘食分給還在挨餓的羅旬踰時,世尊開口說:「即使你拿去給羅旬踰,他還是會吃不到的。」

果然,食物才剛到手,羅旬踰便打翻了缽,得來不易的飯菜,全順著水流掉了。羅旬踰深感自己無福消受,思惟結解垢除後得到阿羅漢果,就往地上抓了一把泥土,吃下後便涅槃了。

為什麼羅旬踰會一直吃不到飯呢?

原來他過去在惟衛佛時代,是個非常吝嗇、不肯布施的人。有次準備吃飯,當時的羅旬踰把衣服鋪在地上,防止食物掉落。有位僧人前來向他乞食,羅旬踰便抓了一把土放進僧人的缽裡。僧人接受後,便誠心祝福他:「希望你早得度脫。」

由於輕慢三寶,羅旬踰久遠以來,流轉生死、受苦無盡,連出家後也乞不到食。最後,還是因為那位僧人的祝福而得道。當時收下羅旬踰那把土的僧人,就是舍利弗。

#托缽乞食
#只有自己能害自己
#經律異相卷16
#佛系設計
#妙音GW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