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953年7月6日,加州居民麥克柏金斯,被控偷了鄰居的一條小牛,並烙上自己牧場的標記,掩飾罪行。由於缺乏有力的證據,加上柏金斯本人極力否認,聲稱自己是受鄰居妒嫉才被誣告。

就在全案將以「無罪」落幕之際,法官靈機一動,先讓警長到柏金斯的牧場去,把一批年齡相仿的小牛帶到法院旁的一片空地上。接著又到那戶失竊小牛的人家,把疑似遺失小牛的母牛也帶到空地上來。 

沒想到,母牛才剛抵達現場便開始大叫,躁動不安地想走近那群小牛,法官見狀馬上下令解開母牛的套索讓牠可以自由行動。 

就在那時,母牛對法官表達非常明確的證言—牠朝著小牛群走去,而且直接挨近其中一隻開始舔起來,一直舔到屁股上有 「柏金斯P」字的標記上。 

不用說,你大概也猜到後來的結局—麥克柏金斯被判有罪了。 但你猜得到,這類舐犢情深的情節,可能並不存在於當今的畜牧產業中嗎?

畜牧產業下的傷心小牛

許多小牛生下來才一天,便被迫與媽媽分離,因為一旦母牛與小牛建立母子感情後才把他們分開的話,母牛會為主人製造很多麻煩,甚至還會衝破圍籬去和自己的孩子團聚。為了讓小牛肉質鮮嫩不形成肌肉,他們住進了動彈不得的牛欄中,避免四處嬉戲長出肌肉。為了讓小牛肉維持白色,飼主必須讓小牛有系統地貧血,飼料裡完全缺乏鐵質的結果,小牛開始想舔食自己的尿液攝取微量鐵質,但他們連這可憐的心願都辦不到,因為在窄小的空間中,他們甚至無法轉身。

和母牛在一起時,小牛一天可以吮乳十六次。因此你可以看到小牛瘋狂地去吸吮牛欄裡的某些地方,這讓業者必須改良他們的牛欄—徹底防止小牛的這種舉動。牠們是一群生病的寶貝,絕望又渴望有人能治好牠們的病。

或許人們可以提出種種改良方法,證明小牛的生長環境早已大幅改善,小牛能以更健康快樂的方式長大到足以成為我們盤中的那道名貴的美食。但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母牛心中失去兒女的痛?以及來不及長大的小牛被宰割的恐懼?「牠只是牛,有需要考慮那麼多嗎?」或許那隻以「舔」做為呈堂證供的母牛事件不過是恰巧,但比起分享大啖小牛肉的美照、發表肉有多嫩的貼文,我想我還是願意點一道,遠離傷心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