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寺裡遍地是黃金

僧活 Style  |  2025/08/17

師父曾經說過:「寺院裡是遍地黃金。」連簡單的掃地、撿垃圾這類工作,都可以累積極大的資糧。這句話經常讓我反思:每天在教務組參與出坡,面對成堆的垃圾,為什麼我總感覺自己與金山相隔甚遠?

其實,我並不怕「髒」,也不怕每天重複的日常瑣事。整理物品、清潔打掃這些任務對我來說並不是負擔。但奇怪的是,每當出坡時間一到,我的心思全被具體的工項佔據:「接下來要完成什麼?順序是什麼?我能勝任嗎?如果不會做的話,可以問誰?」在這種心態下,我幾乎沒有感受到任何特別的用心或意樂涌現,彷彿只是在執行例行公事。

有段時間,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庫存中的塑膠袋與塑膠片。一個個塑膠袋必須逐一用尺量好長寬,並在邊角標示尺寸,然後按照「歷代傳承」下來的模版,摺疊成統一大小。這項工作非常耗時,需要多次出坡才能完成。而在處理這些塑膠袋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不斷重複單一動作,內心難免有些挫敗與無奈。

我不由得開始質疑:「真的有必要囤積這麼多塑膠袋嗎?那些破損或變形的袋子為什麼不直接丟掉?」特別是看到明顯已無法使用的袋子時,都得壓抑著將它們直接扔掉的衝動。然而,每次向帶組的法師或同行請益,得到的回答總是:「黏一黏還能再用啊!」、「剪平整可以繼續用。」、「下半截還可以當垃圾袋!」總之,他們竭盡所能地發掘塑膠袋的各種可能性,不斷地重新賦予它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N次的生命。

在我眼中毫無保留價值的物品,但在法師們眼中卻滿溢著再利用的可能性。這種反差不禁讓我想起老師曾講過的一個譬喻:唐朝古董碗,看起來舊舊的,對外行人來說或許毫不起眼,但在認識它的人眼中,那就是價值連城的珍寶。在我眼中,塑膠袋就只是一個垃圾;但是在法師們眼中,塑膠袋彷彿是黃金,若能重複用上兩次、三次、四次,就是對地球環境,傳遞一份力所能及的呵護。我所欠缺的,只是發現這份價值的目光罷了。或許,這正是師父與老師極力傳遞的惜福愛物之道。

我突然明白了「依福田門力大」的深意。在寺院裡做任何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處處皆是黃金。這份承擔教會我,自己應當更加投入挖掘、探索這片富饒寶藏的珍貴福田!

作者:聞寬
編輯:聞鎮